科学传播

2021年世界土壤日系列视频(二)——我国内蒙古河套平原和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成果

2021-12-06 分享到:
[video:春天白茫茫 盐碱地.5(1)]

“春天白茫茫,秋季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说的就是盐碱地,它是一种可改良的重要障碍性土壤资源,是耕地的重要库存。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其中近期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近2亿亩。

图1 盐碱地改良前场景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了推动我国盐碱地的治理改造与农业高效利用,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多个国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了土壤盐碱障碍高效消减与增碳培肥机制,构建了我国西北灌区和滨海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快速培肥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成果的应用,实现盐碱地治理、利用、提升与生态友好协同。

图2 项目跟踪专家,执行专家组考察巡视项目核心试验示范区

内蒙古河套平原,地处我国北部边陲,因黄河而兴,亦饱受黄灌之害,在1000多万亩的耕地中盐碱化耕地近490万亩。科学家们扎根当地,历经多年的攻关研发,筛选出了多种优良抗逆微生物功能性菌株,选育出柽柳、白刺、榆树、向日葵等耐盐植物新品种,并在中重度盐碱地进行适应性抗盐种植,开发了无沟排盐暗管铺设机和深松破土一体机,不仅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还节约成本10-30%,提高作业效率20%以上;建立了“暗管+粉垄”盐碱地工程生态治理技术,创建了河套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林果、饲草、粮经作物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了河套灌区盐碱地治理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统一,创新了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导向型-生物适应型长效生态治理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范式。

图3 试验区建设及土壤水、盐、温度原位监测仪器安装及调试

我国东部沿海滩涂,这是一片‘暗藏生机’的土壤,也是一块不断生长的年轻土地。围绕着新围垦滩涂重度盐碱地改良这块硬骨头,科学家们不畏野外艰苦条件,经过多年的野外观测和试验研究,研发和优化了针对低洼盐碱地快速降渍脱盐的暗管排盐技术,提高土壤脱盐速率20%以上,重度盐碱地当年就治理改造为中轻度盐碱地;建立和应用了“有机肥+绿肥”的双肥驱动快速增碳培肥技术,通过有机肥和绿肥的“接力赛”,促进土壤培肥熟化,构建水稻-黑麦草-大麦轮作的高效种植制度,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研发与应用,使得滨海新垦滩涂盐碱地治理改造周期由5-8年,缩短至2-3年。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贫瘠的盐碱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 4盐碱地暗管排盐工程-生态治理技术

盐碱地治理利用方兴未艾。2021年10月2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全球盐渍土壤分布图,据估计,全球盐渍土壤面积逾8.33亿公顷,占地球面积的8.7%。

然而,受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盐碱化防治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做什么?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要充分利用现有耐盐和盐生的植物资源;要发挥盐碱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让盐碱地的治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第八个世界土壤日,“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我们在行动。

图 5 盐碱地改良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