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人类保护自然,自然保护人类

2012-11-09 分享到:

——记西双版纳之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云南省的最南端,是中国大地上一块绿色宝地。境内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因其为世界上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州而闻名于世。她美丽、富饶而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2007年12月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持下,组织编写《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一书。我们从南京到武汉,在武汉参加《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专著编写任务书)和《花岗岩地区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课题评审会后,从武汉到昆明,再从昆明飞抵西双版纳。

当飞机进入西双版纳上空时,俯瞰一片片原始森林、橡胶林、果树林、香蕉林、茶园、河流、村寨……构成一幅幅绿海、碧浪的绚丽画卷,人们彷佛飘浮在一个绿色海洋的上空。作为一个老年水土保持工作者,大半生在水土流失区奔走,光山秃岭看的多,穷山恶水跑的多,见到下面如此秀美山川,顿感心旷神怡,悠然萌生快慰之情。西双版纳果然名不虚传,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相处,不愧为人间世外桃源。

当汽车进入景洪市——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她与十年前相比,又增添了许多色彩。城市变得更美了,街道宽阔整洁,两旁绿荫婆娑,一派热带风光。蓝天飘着白云,空气清爽新鲜,同许多大都市相比,这里像是一个城市氧巴。从市区约5分钟车程到了傣园酒店——编写会议所在地。这是一个四星级旅游涉外酒店,座落流沙河畔,毗邻民族风情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园内不远处还有五星级酒店,接待过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高层人士。

西双版纳历史悠久,不仅有神奇的土地,而且有璨烂的文化,曾被称为勐巴拉纳西(即美丽的地方)。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实行封建领主经济。1750年清朝政府将其辖区划为十二个交纳封建负担的单位。西双版纳一词为傣语,十二、傣语为“西双”,“版纳”意为一个负担单位。故此,“西双版纳”作为一个地名见诸于史书,沿用至今。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由澜沧江——湄公河与東埔寨、泰国水路相连,这条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是经济贸易的黄金水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西双版纳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傣族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其他为哈尼、拉祜、彛、布朗、瑶、白、回、景颇和汉族等十余个民族。傣族新年又称泼水节,是傣族最具民族特点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有赛龙舟、放水灯、放高升、丢包和体育表演等,祝福平安幸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泼水节都有众多海内外游客来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共享节日的欢乐。这次我们虽然来不逢时,但也到了一个村寨与傣族同胞一齐分享了“泼水”游艺活动的快乐。

西双版纳气温高、湿度大,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摄氏21度,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之别。我们于12月中旬到达西双版纳,仍毫无寒意,温暖如春,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据植物学家统计,西双版纳约1.5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五千多种热带植物和数百种珍禽异兽,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会议期间,曾参观勐仑热带植物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该园由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园林占地面积900公顷,园中设有中外热带植物3000余种。植物标本馆、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植物技术实验室,目前已成为我国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研究中心。园内处处是奇花异树,古木参天,旖旎的风光,优美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在西双版纳期间,既感受到那里秀丽的山水,也看到了得到很好保护的土壤资源,作为一个水土保持工作者,见到这种情景甚感欣慰。这里大部分地区尚属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或轻度侵蚀区,自然土壤仍保存较完整的剖面,土层深厚,土地肥沃。除这里开发历史较短外,主要归功于当地少数民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懂得保护自然资源,才得以维护好环境友好型的自然景观。与一些严重流失区的光山秃岭构成鲜明的对比。

从这次西双版纳之行,使我更体会到预防土壤侵蚀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只有人类保护自然,自然才会保护人类。

(史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