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一本把土壤写活了的书,《寂静的土壤》近日面世

2015-12-10 分享到:

  导 读

  30万字、164幅精美照片和图表,关于土壤,这本《寂静的土壤》写了什么?

  12月4至6日,中国土壤学界的盛事——中国国土壤学会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暨“土壤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

  在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这一天早晨,《寂静的土壤》举行了首发式。

  《寂静的土壤》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三位著名土壤科学家共同创作,科学出版社出版。

  据本书作者之一陈鸿昭介绍,本书以自然-社会-土壤复合体为对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土壤的前世今生。

  从叙述土壤的生产功能、环境功能、生物基因库等8大功能开始,以时间为主线,叙述土壤的起源、演化和形成历程,展示土壤形成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自然环境。

  在距今4亿年前开始出现土壤后,给地球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带来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终于形成今日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和人地关系的特点。

  第二部分,土壤学的历史文化。

  论述世界土壤学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主要包括L. V. 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H. S. 汤普森和J. H. 魏的“土壤吸附-交换学说”、B. B. 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说”、H. 赫尔利格尔和惠尔法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我国几部综合性土壤专著和全国土壤普查;对现代经济、社会有深刻影响的土壤环境异常与重大土壤环境事件、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湮灭到近代工业污染。

  并从土壤文化的角度,阐述在土壤学发展过程中淀积的文化内涵,如诺贝尔文学奖中的土壤情节、世界名家谈土壤文化、中国的土壤文化及其在传承道德,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

  第三部分,我们的土壤梦。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揭示我国土壤资源利用现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土壤科学为我国国民经济作新贡献、保护土壤,建立新型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提高全民土壤文化水平的新思路和举措,这是土壤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一种梦想。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存共荣,展示土壤的潜力和美好的未来。

  据初步从审过书稿和接触过本书的专家学者们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评论认为该全景式论述土壤起源演化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沧桑巨变,材料丰富、挖掘深刻,结构严谨、叙事生动,富有哲理、又很实际,把土壤写活了。

  在首发式上,该书作者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张甘霖表示,希望出版和发行该书,能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土壤、热爱土壤、保护土壤。